作文课(二):好故事需要从头到尾细打扮
注:文中所谈的作文技巧,主要针对4-6年级学生,帮助学生将故事讲得更加有意思,吸引人;同时供教师参考。
好故事需要从头到尾细打扮
一个让人喜欢的故事,有了基本故事内容是不够的,注意了故事情节的安排也还不够,必须得为这个故事从头到尾精心打扮——就像一个人参加演出时要从头到脚认真装扮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怎样为一个故事一篇文章进行从头到尾的精心打扮。
一、开头有讲究。一个故事是从开头就定好了调、调好了弦、瞄准了目标的。 “所有的孩子都是要长大的,只有一个例外。”(巴里《小飞侠彼得·潘》)读了这个开头,谁都会感到奇怪;怎么可能还有不会长大的孩子呢?我们写作文,讲的故事虽然一般不会超过一千字,开头一样很重要,要体现出故事的魅力、文字的力量,尤其是你这个作者的智慧。开头不怕平凡,就怕落入俗套,一入俗套就没有吸引力了。
先说说那些俗套的开头。写事的作文,以“今天”开头的,是最俗的。例如,“今天上午第二节课,语文老师没来……”这样的文章,我可不愿读下去。用关键词命题或半命题的写人记事类作文,一落笔就围绕关键词发议论的,同样俗得很。例如,写“一件难忘的事”,这样开头:“生活中总有很多事让人难忘……”,你说俗不俗呢?再如,写“一个让我感激的人”,开头就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这些人或者帮助过你,或者鼓励过你,或者批评过你,每次想起他们,你都会心生感激之情……”这样的开头真的不好玩了。
读者要的是一个吸引人的好故事,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开头花了好几十字还没有看到故事的身影,怎么可能喜欢上这样的文章呢?要让自己的故事开头就充满魅力,最好的做法是既将读者很直接地带入情节中来,又自然留有悬念。有魅力的开头都有哪些形式呢?我们举几个常见的例子。
1、简洁的语言,丰富的信息。“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夏天的那场大雨。”简单的一句话,交代了一个主要人物“我”,故事发生的时间“去年夏天”,故事发生的环境“大雨”,还给了读者足够的期待:那场大雨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开头看上去很朴素,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心。
2、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以富有冲击力的象声词或惊讶式疑问开头,就像很多悬疑、喜剧或恐怖片的开头一样,在第一时间就让读者的心紧张起来。如:
“耶——,胜利!”
“吸溜,吸溜……阿嚏——”
“马小跳,快过来!”
3、渲染气氛,吊人胃口。
(1)环境渲染。为了渲染气氛,先刻意进行心理暗示式的环境描写,让读者对要发生在这样环境中的故事产生不可克制的期待。如:
楼道里黑洞洞,静悄悄的,突然有一线白光,像一把利剑,冷不丁地刺过来。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少年闰土》)
(2)心理渲染。这种开头最容易将读者带入故事角色的体验当中。如:
晶晶心里“咯噔”了一下:“怎么,这回又来早了?人都去哪儿了呢?”
4、虚晃一招,欲擒故纵。第一句话故意漫不经心,给读者平淡无奇的感觉,紧接着,在第一句的基础上欲擒故纵,将读者的兴趣点燃。如:
今天,我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唯一能肯定的是,这个故事你不一定喜欢。
二、过程细设计。故事从开始到结束,中间的过程一定要有曲折,有高潮。我们平时亲身经历的事情也许都很简单,觉得没有多少曲折,那怎么在写故事时尽量展现出多一点的曲折呢?有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将一张被风吹舞着的糖纸捡起来投进了垃圾桶。这样一个故事,描述一下它的情节,可以是非常简单的:发现糖纸→追逐糖纸→捡起糖纸→把糖纸投进垃圾桶。照着这样的情节安排写出来,似乎没什么曲折和起伏,也没什么吸引人的地方。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这篇文章——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带着相机约了几个姐姐到西湖公园游玩。一踏进大门,我们几个便被一座假山吸引住了。之间嶙峋的怪石中喷出一股晶莹的水柱,“真美啊!”一个姐姐不禁喊道,“现在这儿拍几张吧!”大家一致赞同。
我举起相机,正要准备按下快门。这时旁边的一个姐姐朝我们努努嘴:“你们看。”我们停止说笑,一起把目光投向不远的地方。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一边拉着大人的手,一边蹲下来捡着路边的一张糖纸。
一阵微风吹来,糖纸翻着跟头向前飘去。那小孩急了,挣脱了大人的手,向前追去。“一张糖纸有什么好玩的,脏死了!”“小时候我也收集过,根集邮似的,挺有趣的,这小孩一定和我一样。”“还是别管他,我们照我们的相吧!”听着姐姐们的议论,我更好奇的看他到底要干什么。
这时,那个大人也追了上去:“欣欣,回来。”可小孩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依旧认真的追着糖纸。那糖纸却仿佛捉弄她似的,眼看要追到了,他又随风而去。就在那小孩刚追到时,“噗”的一声,他脚下一拌,摔倒了。“欣欣!”身后传来了大人的喊声。小孩一骨碌爬起来,顺势抓住糖纸,然后拍了拍裤子,转身向垃圾箱走去。
我迅速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把小孩投糖纸的情景拍下来。
这篇文章的故事情节是不是比我们预想的要曲折多了呢?小女孩蹲下捡糖纸→一阵风吹走了糖纸→小女孩挣脱大人的手追糖纸(我们以为她是喜欢糖纸)→眼看要追上时绊了一跤→一骨碌爬起来顺势抓住糖纸(小女孩是爱护环境)……就这样,一件看起来简简单单的事情,有了曲折起伏的情节,小女孩的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怎样使简单的故事情节变得曲折起伏呢?一是像上面的故事一样,将故事经过分解成几个“镜头”,一一呈现,还巧妙地运用了“误会”策略。二是用心理渲染的方式将故事情节的发展放慢,同时设置悬念,例如下面的短文:
今天我回到家,一进门,就惊奇地发现茶几底下有一个神秘生物!
他压低身子呈半蹲状态,在地上无助地观察着四周。他那惊恐的眼神,看起来好像正被某些可怕的东西包围着!他的脑袋像“拨浪鼓”一样,惊恐地转动着,生怕有谁随时扑向他一样。他还冒着冷汗呢,衣襟紧紧地贴着他的身体,四肢抽搐着。突然,他冷不丁地一回头,死死地盯住了我。是发现我了吗?我不由得倒退了两步,感觉自己也在冒冷汗了。
可是,我转念一想,这是在我家啊。他再怎么可怕,也是茶几下面的一个小不点啊。我鼓起勇气,决定走近探个究竟。这不看不知道,一看——糗一跳:嗨,原来是一个花生壳!
茶几下面怎么会有花生壳呢?这花生壳怎么像活的一样?我小小的心深深地被它吸引着。我要找出真相。我再盯着它时,怎么看它也不过是一个花生壳而已。刚才的眼神呢?转动着的脑袋呢?抽搐的四肢呢?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时,我看到茶几上有一兜花生,心想:还是先吃几颗花生吧。我坐到“老位置”,吃起了花生,我倒要看看花生壳是怎么掉下去的,又是哪种神秘力量使它动起来的?
可这花生越吃越有味道,渐渐地我的怀疑也越来越淡了,最后,我的怀疑烟消云散了。至于答案嘛,既然花生吃完了,想法也就没了。关键是,我的确不知道刚才怎么就把它看成了神秘生物。
关键是在选择好故事内容后,在理清故事经过的基础上,预想一下读者会在哪些情节点上有更多的期待,就写得具体生动些。写故事经过的时候,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读者,看看作为读者的自己希望看到怎样的故事经过,你就会想到更好的策略,使曲折多一点。
三、结尾不随意。故事都有结尾,不同的结尾有不同的效果。很多童话故事都有一个大团圆式的结尾,如“王子与公主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作文中的故事都这样结尾,一定显得平淡无趣。结尾的方式很多,常见的如“结尾点题”“照应开头”“抒发感受”“点明中心”“抒发议论”“结尾留白”等,到底运用哪一种结尾最合适,就要看看你准备给读者留下怎样的阅读感受,是引发思考,还是会心一笑?是自自然然,还是意犹未尽?这些都是身为作者的你说了算,却要对读者负责。例如,上面的短文结尾制造了幽默,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还有很多故事结尾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和继续创作故事的空间……当然,到底运用哪一种结尾,还要考虑到整篇文章是一个整体,结尾要自然,要给文章添彩,而不是为了结尾而结尾。